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极为艰辛的历史,其中红军四大主力部队的行程可谓千难万险。在这四支部队中,红一方面军承担了最长的行程,经历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长征开始时,红一方面军的兵力为86,000人,但最终,经过重重考验,抵达陕北时,部队人数已锐减至7,000余人。与此相比,红四方面军起初的兵力也有80,000人,然而,在百丈关的决战失利后,剩余的兵力仅为60,000多人。然而,尽管局势非常严峻,张国焘仍然对南下抱有幻想,因此决定将部队撤往川康一带,迟迟不愿向北推进。
当时的川康一带几乎是荒芜的荒原,加上正值寒冬,红军将士不仅食物匮乏,衣物也严重短缺。伤病员由于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许多人因缺乏药物而未能幸免。红四方面军在此地区停留了几个月的时间,结果减员惨重,最终兵力减少了20,000人,仅剩下40,000人。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张国焘不得不放弃南下的幻想,最终选择了北上。
展开剩余73%红四方面军过雪山草地时,付出了更大的牺牲,到了陕北时,部队人数减少到3万余人。与此同时,红二方面军在长征过程中也失去了数千名战士,只有红25军在这场漫长的征途上,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奇迹。红25军起初兵力为2,900多人,但到达陕北时,他们不仅没有减员,反而还增加了800人,成为参加长征的各支部队中唯一一支增员的队伍。
尽管如此,红25军在长征途中同样遭遇了不少生死关头,最为艰险的一次发生在1934年12月。那时,红25军被敌人包围,眼看全军将要覆灭,幸亏一个名叫陈廷贤的货郎伸出了援手,才让这支队伍从困境中逃脱。1934年12月初,红25军付出了数百人的代价,成功突围,进入伏牛山区。最初,红25军的指挥官们计划在伏牛山建立根据地,因为他们对山地作战有一定经验。但进入山区后,程子华、吴焕先和徐海东等人发现,伏牛山地广人稀,老百姓稀少,后勤物资无法保障,根本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于是,几位指挥官商议后决定继续向西进军,准备前往陕南一带发展。那里有山区,也有平原,物产丰富,且敌军防御力量薄弱,是个理想的落脚地。
从伏牛山到陕南,最便捷的路线经过了朱阳关和五里川两个隘口。蒋介石早已预料到这一点,早早地在这两处地方布置了重兵,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对红军进行阻击。对于红25军当时的兵力来说,强攻朱阳关和五里川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的。前方被堵截,后方又有数万追兵,北面是黄河的天险,南面则是“内乡王”别庭芳的地盘,他手下数万重兵,早就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准备夹击红25军。此时,红25军四面受困,形势极其危险。
危急时刻,程子华、吴焕先和徐海东等人商议后,决定分头带队,绕过敌人的封锁线,继续向西前进。然而,由于敌人的欺骗宣传,许多当地百姓已经逃离,找到可靠的向导变得极为困难。正当形势岌岌可危时,程子华在一条山梁上遇到了一个贩卖货物的小贩——陈廷贤。他是山西晋城人,曾在大旱年里逃荒到河南卢氏县,成为了一名货郎。为了生计,陈廷贤走遍了卢氏县的每个角落,对山区的小道熟悉无比。尽管这次是第一次见到红军,但陈廷贤很快察觉到,红军和他以前接触过的白军有着天壤之别。
白军在当地的暴行让陈廷贤痛恨不已,曾多次遭到白军的勒索与压迫。与之相对,红军的干部们言辞和蔼、态度温和,让陈廷贤感到亲切和敬佩。得知红军需要向导绕过朱阳关和五里川,陈廷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他不仅带路,还为红25军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为了掩人耳目,程子华和徐海东特意安排宣传队在朱阳关附近散布虚假消息,造成红军准备由此西进的假象。敌军上当,增强了对朱阳关和五里川的防守。
趁着敌人上当,程子华等指挥官带领部队在陈廷贤的带领下,通过一条羊肠小道迅速推进,经过两天的紧急行军,成功绕过了朱阳关和五里川,将敌人远远甩在了身后。接着,陈廷贤带领红25军翻越百盘岭、穿越大黑沟和小官坡,在击败铁锁关的守敌后,成功突破了海拔1700米的蟒岭,顺利到达陕南。
对于陈廷贤的帮助,红25军的官兵们深感感激,程子华特意拿出200个大洋作为答谢。在当时,200个大洋相当于一笔巨款,但陈廷贤拒绝了这笔款项,他不为金钱所动。程子华不忍心,便写了一张字条,盖上自己的印章,表示陈廷贤为红军提供了巨大帮助,并告知他:“你以后就是红军的人了。”这张字条对陈廷贤来说,比200个大洋更加珍贵。
在日后,陈廷贤继续做货郎的生意,但始终保持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后来,日军入侵河南,陈廷贤的家遭到轰炸,房屋被炸毁,那张珍贵的字条也随之化为灰烬。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进入了一家食品厂工作,表现出色,屡次获得上级的表扬。程子华得知此事后,多次派人寻找陈廷贤,准备答谢他的恩情。由于姓名和籍贯的误记,程子华的搜寻一度未果,直到1983年,才在卢氏县找到了陈廷贤。得知程子华等人一直在寻找自己,陈廷贤感到非常欣慰。不久后,这位“军史布衣第一人”陈廷贤老人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发布于:天津市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股票配资策略官网,信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