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新学期伊始,大班孩子们即将迎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过渡期。作为家长,您或许既充满期待,又难免有些担忧——孩子能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吗?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其实,幼小衔接不是一场“抢跑比赛”,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自然进阶。让我们放下焦虑,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陪伴孩子迈出这重要一步。
01
幼小衔接应该接什么?
科学幼小衔接并非简单的小学知识提前学习,更不是拼音、算术、识字等学科内容的超前教育。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明确规定,幼小衔接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四个维度的平稳过渡。
一是身心准备:培养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运动增强体质。
展开剩余92%二是生活准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三是社会准备: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学会遵守规则,建立任务意识和集体归属感。
四是学习准备: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能力。
02
幼儿园帮助孩子们做好了哪些准备?
幼儿园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融入三年保育教育全过程。大班阶段,根据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身心准备
消解焦虑,筑牢适应根基
●做好心理引导。通过小学畅想、毕业生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幼儿梳理期待与困惑;组织幼儿讨论、分享对小学的认识,结合绘本故事、小学老师答疑等方式,引导孩子从担心未知转向主动期待。
●体验小学场景。组织实地参观小学,沉浸式感受课堂、课间操与校园环境;在班级创设“小学体验区”,还原课堂坐姿、课间整理、队列练习场景,让孩子提前熟悉小学节奏与规则。
●加强体育锻炼。保证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练习连续跳绳、单手拍球等入学必备技能;设置障碍跑、接力赛等项目,提升动作协调性、耐力与爆发力。
●练习精细动作。通过画、剪、折、撕、粘、串珠、线条游戏等活动,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强化手部精细动作发展。
生活准备
练就“自主力”,适配小学独立生活
●精准衔接小学作息节奏。对照小学时间表逐步调整作息,将单次集体活动时长从15-20分钟过渡到25-30分钟,同步缩短午睡时间,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长课堂+短午休”的作息模式,避免入学后出现精力不集中、作息混乱的问题。
●实现自理能力“自主化”。减少统一安排,引导孩子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喝水、如厕;结合“天气播报”活动,让孩子学会根据气温变化自主增减衣物,从“被动提醒”转变为“主动照顾自己”,具备独立应对小学日常的能力。
●系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配备专属储物柜、分层收纳盒,指导孩子按“衣物、图书、文具”等类别整理个人物品,比如将绘本按大小归位、文具放进指定笔袋,甚至学会自主整理“模拟书包”,养成井井有条的收纳习惯,告别依赖成人整理的状态。
●树立“具象化”时间观念。通过“钟表认知游戏”“课间15分钟倒计时”等活动,让孩子认识时间,理解“15分钟能做什么”,学会在课间合理安排喝水、如厕、准备下节课用品的时间,养成守时、不拖沓的作息习惯,适配小学紧凑的时间安排。
●掌握自我求助方法。通过模拟“找不到教室怎么办”“身体不舒服怎么做”等情景,教孩子清晰向老师、保安等成人表达需求;结合趣味儿歌记忆急救电话,教孩子学会准确说出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确保遇到问题时能高效求助。
社会准备
锻造“社交力”,适配小学集体生活
●拓展交往范围。除跨班级、跨年龄游戏外,增设校园小任务,鼓励幼儿主动与不同身份的成人、伙伴沟通;组织班级小访客活动,邀请其他班幼儿来班分享游戏,积累认识新朋友、维护友谊的经验。
●培养合作能力。围绕小组主题任务,引导幼儿自主分工,合作完成任务;遇到冲突时,引导幼儿通过协商、交换、轮流等方法,掌握合作与冲突解决技巧。
●建立行为规则。对照小学课堂要求,在集体活动中强化举手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等规则;模拟小学升旗仪式、课间礼仪等场景,让幼儿养成符合集体规范的行为习惯。
●强化任务意识。除整理书包、准备材料外,口头布置小任务,要求幼儿定时完成并汇报;引入任务打卡表,让幼儿自主勾选完成情况,培养对任务负责、不半途而废的意识。
●建立集体归属感。开展班级公约共创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并制定规则;组织毕业季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在合作中感受集体力量,提前适应小学班集体生活氛围。
学习准备
夯实“学习力”,衔接小学课堂需求
●培养专注力。设计需持续投入的“拼图、搭建”等游戏与活动,减少频繁转换干扰,鼓励幼儿完整完成任务,逐步提升专注时长与坚持性。
●启蒙计划能力。每日明确告知活动安排,引导幼儿尝试规划周末或在园任务,培养“有计划做事”的意识,适配小学学习节奏。
●强化倾听与表达。日常围绕生活、游戏话题交流,指导幼儿按顺序完整表述;对注意力薄弱幼儿用趣味引导、正向激励的方式吸引参与,鼓励幼儿在听不懂时主动提问,提升互动能力。
●提升阅读兴趣与能力。创设丰富语言环境,提供图画书供自主阅读,保护对符号文字的敏感性;通过讨论剧情、预测结局、续编故事,或用绘画、表演再现情节,深化阅读理解与创造力。
●保护前书写兴趣。鼓励幼儿用图画、符号、文字制作区域标识、记录游戏过程与愿望,在自主创作中萌发书写兴趣,避免机械练习。
●打好书写基础。通过扣纽扣、系鞋带等活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借助绘画、拼图等活动认识上下、左右等方位,用“跳房子”“给小动物找家”等游戏熟悉田字格的结构;教好正确书写姿势与运笔顺序,帮助幼儿规范书写自己的名字。
●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在生活与游戏中建构数的运算、图形认知、空间方位等概念;通过统计出勤、测量身高体重、管理作息等,让幼儿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建立数学思维。
03
小学如何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小学将新生入学适应作为重要教育任务,采取系统化措施促进科学衔接,为儿童搭建平稳过渡的成长阶梯。
●设置入学适应期。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严格零起点教学。不以部分儿童超前掌握的知识水平为教学起点,严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经验基础,开展课堂教学。
●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给予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支持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强化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重点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04
家长应如何帮助幼儿科学做好衔接?
家长要与幼儿园携手合作,科学助力孩子做好身心适应、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准备,助力孩子顺利过渡。
一是心理准备。主动与孩子讨论小学生活,给予正面的引导,每周设“小学话题时间”,和孩子聊小学课桌椅、课间活动,让孩子画画“小学期待清单”;邀请小学生来家分享,避免使用“上小学就不能玩了”等负面表述。
二是身体锻炼。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如:制定“家庭运动打卡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跳绳和拍球练习;周末进行亲子运动日,如骑自行车、爬山等户外活动。
三是时间管理。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无特殊情况不缺勤、不迟到。和孩子一起做可视化作息表,用沙漏或计时器练习专注;玩“时间大师”游戏,让孩子安排放学后活动,逐步调整作息和小学同步。
四是自理能力。重点锻炼孩子独立穿衣、穿鞋、系鞋带;独立用餐,会使用筷子和调羹吃饭;独立整理收纳自己的课本、文具等物品等自我服务能力。开展“自理能力大闯关”,设置穿衣、系鞋带等关卡;实施“书包整理三步法”,书本放主袋、文具放前袋、水杯放侧袋等。
五是安全自护。做“安全标识记忆卡”,玩游戏认标志;模拟“陌生人搭讪”“课间受伤”等场景;让孩子熟记父母电话、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
六是融入集体。周末邀请未来可能同校的孩子一起活动;玩“礼貌用语大转盘”游戏,练习在不同场景使用恰当语言;引导用恰当方式表达需求,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七是学习习惯。固定“每日阅读时光”亲子共读;玩“听指令做动作”练听觉注意力;让孩子用手指空中书写;设“任务完成墙”,完成任务贴星星。
05
我们的行动方案
大连市始终将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聚焦大班家长最关切的“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问题,近年来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度先行,筑牢根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科学制定幼小衔接计划,实施“学前教育促优行动”,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教学,要求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杜绝校外培训机构等其他任何机构对学前儿童开展半日制或全日制培训及教授小学课程,推动全市幼儿园与对口小学100%签订“课程共建、教研协同、资源共享”协议。
◼教研引领,破解难题。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幼小衔接该准备什么、怎么准备?不超前学习孩子能跟上小学节奏吗?”等核心问题,汇集全市专家力量,构建“市-区-园(校)”三级教研网络,成立核心教研团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通过专项培训、联合教研、驻园指导及线上线下资源推广,开展问题攻坚,讨论解决方案,持续提升教师衔接能力,回应家长普遍关切,有效解决家园“脱节”、园校“脱节”问题。
◼课程共建,双向奔赴。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双向衔接课程构建。幼儿园聚焦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大核心领域,系统研发入学准备课程;小学同步推进课程改革,将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科学构建入学适应课程。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引领,研发《大连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为核心素养的连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实现双学段课程无缝对接。
◼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建立纵横贯通的常态化机制:纵向上市级引领、区县统筹,各区市县定期组织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幼儿园、小学多方参与的联合教研推进会;横向上强化幼儿园与小学协作,并推动家园社联动,指导各幼儿园常态化落实“五个一”衔接机制(联合教研、小学体验日、家长工作坊、家长讲座、衔接成果展),形成市、区县、园校三级纵向贯通,行政、教研、园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的多维度工作格局。
◼家长参与,科学共育。着力创新沟通机制,诚邀家长深度参与,组织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教研活动与校园互访,亲身感受并见证我们在幼小衔接领域的深入思考、务实行动与积极变化。坚持以家长需求为导向,通过细致调研精准把握其关切点与焦虑点,定期推送生动短视频、真实小故事等资源,设立“法润滨城·幼见大连”宣传专栏。致力于从多角度出发,运用家长易于理解的方式,解答其在教育理念上的困惑、更新科学育儿认知、提供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衔接观。
◼动态监测,成效初显。依托全国学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市幼儿园大班幼儿人数进行监测、分析,实行“一园一策”重点指导。2025年数据显示,全市大班在园幼儿人数稳步增长,幼小衔接工作取得实效。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步,更是需要家园校社同心携手的系统工程。我们深知家长对孩子顺利过渡的期盼与关切。大连市教育局始终与您同行,将您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将持续完善政策、深化教研、优化服务、回应关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及时分享衔接工作的探索与进展。让我们放下担忧,满怀信心,共同守护孩子们从容、自信、快乐地开启小学生活!
发布于:北京市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股票配资策略官网,信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